德扑圈APP https://hhpoker.vip/ 1976年,在扬州有一位叫朱立恒的老人拿着一只暗蓝色的梅瓶前往文物商店,准备卖掉它。 当时只有店员在,店员仔细看过后,认为这个瓶子是清代的物件,且没有官款,属于民窑出的,只给出16块钱的价格。 朱立恒觉得太低,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最后以18元成交。 因为这个梅瓶被认为没有价值,不受重视,长期放置在商店柜子角落。 1978年,正逢北京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征集文物汇报展”,商店老板为扩充门面,把角落里的梅瓶摆出来。 也是基于此,这个梅瓶被重新正名,它的价值被重新标定,被大众看到。 卖掉梅瓶的先生叫朱立恒,是机械厂的工人。 这只梅瓶其实是他家的传家宝,传到朱立恒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 根据朱立恒的回忆,他家祖辈几代曾在朝廷做官,这只梅瓶是当时被赏赐的,家里一直以梅瓶为骄傲。 朱立恒的先祖曾经是个名门望族,因先后效忠过康熙、雍正,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朱氏先祖在暗涌波动的朝廷,坚定立场,勤勤恳恳做事。 朱氏先祖的做法是正确的,雍正帝登基后手段雷厉风行,经历前朝腥风血雨,准备肃清剩余叛党,整顿朝纲。 当对谋臣们论功行赏时,朱家先祖被赏赐了一个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景德镇制造的彩绘瓷器家喻户晓,而其中,霁蓝釉为颜色釉的上品,留存的瓷器皆是精品,尤为珍贵,这也体现了雍正帝对臣子的皇恩浩荡。 朱氏家族一直保持富裕荣光,直到战争的到来,曾拥有多亩良田的朱家被抢夺一空,钱财也被抢走,成为了普通农民。 但唯有梅瓶因朱立恒的祖父保护,没有被抢走,完整传到朱氏第六代。 1945年,朱家贫困潦倒,很难生计,吃饭也无法保证。 有人听说朱家有这么个宝物,想以18石米向朱立恒家收购这只梅瓶,却被朱立恒的父母亲拒绝了。 他们表示就算饿死了,也不能将梅瓶出售,否则朱氏祖先是不会原谅自己。 当时的朱立恒并不理解父母亲的做法,他认为,18石米可以度过难以生活的日子。 虽不理解,但看着母亲小心翼翼地藏起梅瓶,朱立恒也不再想这件事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在1976年,不知道怎么,传出朱立恒家里有宝贝,人云亦云,使得搜查队去朱立恒家里寻找传说的宝贝。 那时的搜查队为了抓典范,杀鸡儆猴,拿到宝贝几乎都被销毁。 为了防止被搜查队拿走,朱立恒的母亲将梅瓶瓶身涂满黑色,放到不起眼的地方,这才逃过一劫。 对于易碎的梅瓶来说,危险不止于此。 1978年,扬州的地震频发,不少人搬离自家的房子,住进自行搭建的棚舍里,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那时的农村流传这么一句话“人离屋,畜离棚”,所以朱立恒全家在地震棚里住着。 当时朱立恒不仅有年迈的母亲,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女儿。 但他的工资一个月才20多块钱,20块钱需要提供孩子营养,要保障家里的正常生活,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朱立恒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四处漏风的地震棚,他想起祖传的梅瓶,想卖掉它。 在频发的地质灾害中,梅瓶不能确保在这种情况完好无损。 他想着卖掉,这样起码能保证梅瓶的完整,所以他瞒着家里将藏好的梅瓶取出,带到公家的文物商店卖掉。 对于朱立恒来说,梅瓶的意义来自家族荣耀,但梅瓶的实际价值他是无法衡量的。 梅瓶的价格也只能听商店里的“侃侃而谈”,“听之任之”,最后的成交价为18元。 18元在70年代,也算笔巨款。 当时物资紧缺,想买的有钱都买不到。 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十块,大米一毛七一斤,猪肉两毛一斤。 按这些计算,18元能够生活几个月,对于朱立恒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当地震风波过去,朱立恒家重新开始生活的时候,被藏在曾经家的梅瓶被提及。 朱立恒瞒不住了,只好将事情原委告诉家里人。 他的母亲当场被气晕了,她在醒来后不停地自责,并痛骂自己的儿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在此之后很多年,朱立恒都没能够获得母亲和家人的原谅。 明珠岂蒙尘 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征集文物汇报展”空前热闹,各个地方的收藏家聚集于此,关注着在展会上的藏品。 路过商店展位的上海收藏家沈胜利注意到了那只梅瓶,他仔细地打量,然后两眼放光,说道:“这是传说中的元代霁蓝釉梅瓶么?” 这句话点燃全场,使得这只梅瓶成为汇报展闪亮的爆点,也以真正的身份面向大众。 这个梅瓶为何有如此的吸引力?它为何被人如此推崇? 原来,蓝釉瓷器在元、明时期的精品少之又少。而这个刚刚引起众人惊叹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就产于元代。 在元代时,景德镇窑场就利用高温钴蓝釉。 因烧制霁蓝釉瓷器的钴料进口价格比较贵,且技术还没完全成熟,那些工匠们很难烧制出发色稳定、匀称干净的霁蓝釉瓷。 同时元代的瓷窑都被朝廷管辖,专门为皇亲贵族烧制,以体现皇族的身份以及地位。 成批精美的瓷器运往京城,那些有瑕疵的瓷器会被立即砸碎,因此完好的元代蓝釉瓷器非常少。 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细口,颈短,肩丰,浅低内凹,整体匀称,瓶身施霁蓝釉,白龙纹施青白釉。 瓶身纹饰为一条白龙顶珠,绕着整个瓶子,四周围绕火焰形云纹。龙头上昂,张口咆哮,显得威武,雄壮,以蓝色为底,白龙好似腾空在天,有叱咤风云的感觉。 整个画面有疏有密,笔触顺畅。 梅瓶的色泽浓艳,光泽度强,对比强烈又柔和,给人一种极致的美感,是一件极品。 目前来说,全国只有三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一件被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一件被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 除这只以外,剩余均有裂痕和瑕疵,显而易见,它的价值何等珍贵。 据了解,有热爱者曾以3亿的价格想进行收藏,后来还被法国开出40亿的天价,想获得这个瓶子。 1993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将“元霁蓝釉梅瓶”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2013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被列入“禁止出口”文物之一。 众家争夺,如今价值40亿 在汇报展结束之后,北京、上海和南京博物馆纷纷想要收藏这只梅瓶。 面对众多博物馆的高价意向,扬州文物商店不知要选择谁,决定价高者得。 这让扬州博物馆着急了,在自己地盘的东西,肯定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展会结束的晚上,扬州博物馆馆长晏炳森就到了文物商店,并提出收藏意愿,但店主表示考虑考虑。 在第二天,扬州博物馆拥有来自扬州政府、文化局的大力支持,馆长晏炳森再次来到文物商店,进行洽谈,并阐述梅瓶留在扬州的意义。 其他博物馆也不甘落后,前往扬州文物商店,表示对梅瓶的势在必得。 但经过馆长晏炳森的多次真挚的拜访,再加上店主也是扬州人,店主就答应将梅瓶卖给扬州博物馆。 最后,梅瓶以3000元高价被扬州博物馆收藏。 扬州博物馆为了更进一步地证实梅瓶的价值,专门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鸣和南京博物馆王志敏对梅瓶进行鉴定。 他们一致认定,这个梅瓶是元代霁蓝釉梅瓶。 后来元代霁蓝釉梅瓶成为了扬州博物馆的镇店之宝,被人广泛熟知。 扬州博物馆还为它选择300平方米的展厅,受万众瞩目。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005年,双博馆开馆,霁蓝釉梅瓶才得以重见天日,陈列在国宝展台上。 朱立恒得知此事,说道:“我很羡慕能随时随地地看到梅瓶,不用顾及太多。” 朱立恒怀念到,小的时候,家里有个传家宝,每年只能在新年祭祖时才能看到,拿出放入每一步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 如今的朱立恒在扬州开了一个小面馆,过着安稳平静的日子。 事情已经过去了40多年,朱立恒已经70多岁了,已经退休。 闲暇时,朱立恒会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扬州博物馆,看曾经属于自家的宝贝梅瓶。 但曾经知道梅瓶是朱立恒卖掉的人会问他,是否后悔将梅瓶卖掉,朱立恒回答道:“梅瓶在国家手里,我不后悔,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当初他将瓶子卖掉也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它,现在兜兜转转去了它应该在的地方,这样的结果才是最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