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茸壮骨通痹胶囊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先生的两句诗,道尽了多少满腔热血的仁人志士心中的爱国之情,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年代,正是因为有这些为了家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才有了我们如今这般幸福的生活。 战争年代从不缺少英雄,但有一位或许大家对于他并不是非常的熟悉,他的名字叫做温济厚,是我党早期一位十分优秀的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早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妻子忍痛从刑场上接回了他的尸身,坚持着要拍摄一张全家福,全程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他,完成了这次特殊的拍摄。 这样一张令人泪目的全家福,后来也被收录到了渭华起义纪念馆中进行展览。 不幸的少爷 温济厚是陕西渭南人,他来自于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家境在当地算得上比较殷实,按理来说他应当是许多人眼中羡慕的对象。 但其实温济厚的生活过得并不好,因为他并非是父母的亲生骨肉,而是抱养来的孩子,因为温氏夫妇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所以便将他抱来希望能够继承家中的香火,但充满戏剧性的是,他来到这个家中不久之后,养母便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冷落。 虽然养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极尽偏心于自己的孩子,但在他到了年纪之后,也还是将他送到了学校,从此温济厚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改变。 在七里寺小学,温济厚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那就是学校的校长史笔直,他不仅教授知识,而且对待温济厚极好,让他体会到了被人关爱和感受,心中十分感激。 逐渐长大之后,温济厚也开始接触起了共产主义,并在心里萌生出了想要投身革命的愿望,这个心愿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他的心里扎根,悄悄地生长了起来。 长大后,温济厚接过了老校长手中的接力棒,回到了母校七里寺小学任教,在做老师的同时,他也在偷偷参与并组织着农民运动。 果断入党 自己的恩师史笔直的去世,对温济厚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也成为他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正在学校中上课的温济厚突然听说老校长被当地的恶霸给抓了起来,并且还对老人施加暴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史笔直为人刚正不阿,一贯看不惯军阀恶霸的霸道作风,看到百姓饱受欺压便写信给当地的军阀头子,没想到反而激怒了对方。 史笔直后来被关进了监狱,因为年事已高,并且又遭受到了毒打,他很快便惨死狱中。 史笔直的去世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尤其是以温济厚为代表的七里寺小学的所有师生,他开始发动群众一起对军阀和恶霸的行径进行反抗。 很快温济厚便引起了共产党人的注意,经过一番劝说和介绍之后,他加入到了这个先进的组织当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了革命党当中,组织了很多场农民起义活动。 随着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阀也将温济厚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常常会有当地的地痞流氓闯入温济厚所在的学校寻衅滋事,让学校无法正常运转。 英勇就义 温济厚自然明白这一切背后的用意,和身边的同志开会时一直不忘嘱咐他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不要轻易地暴露,以免遭受无妄之灾。 然而在一次临时召开的紧急会议中,他却向大家宣布,一直以来他们努力掩藏的共产党人身份可能已经在敌人面前暴露了,所以要随时准备向陕北地区转移。 正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突然有一群身着军装的人破门而入,将他们包围了起来,此时他们才意识到,原来暴风雨已经开始降临。 即便在被军阀抓捕之后,温济厚依旧一直在劝慰身边的同志们,并且告诉大家已经要咬紧牙关,如果被审问,就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自己的身上,留下自己的性命去继续为革命事业做贡献,他要自己承担下所有的责任。 无耻的军阀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但并没有得到任何想要的答案,只有温济厚不断将所有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 最终温济厚被判处死刑,在被押送到刑场执行死刑的过程中,他一直高喊着“共产党万岁”使得在场的人都饱受震撼,就连监督行刑的军阀官员也被他这样的英勇精神所感动,最终为他留下了一具全尸。 一直在家中焦急等待着丈夫归来的温济厚的妻子,最终听到的是丈夫已经被杀害的消息,这位没什么文化的朴素妇女,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央求温济厚的同伴能够将丈夫的尸体带回来,让他与自己以及尚且年幼的孩子留下一张全家福。 温济厚的尸体被送到家中后,妻子抱着孩子,用身体艰难地支撑起已经略显僵硬的丈夫,眼含泪水地留下了一家人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同年,遭受了巨大痛苦的妻子也香消玉殒了,只留下年幼的孩子独自生活,那张特殊的全家福至今还被保留在起义纪念博物馆当中。 小结: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许多像温济厚一样充满着热血爱国之心的人,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全身心投入到了革命当中,只为了能够实现救亡图存,挽救中国的革命任务,即使是要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从不畏惧。 而在他们的身后,也有无数默默奉献,默默支持,默默牵挂着他们的家人,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个在风雨中飘摇的社会做着贡献。 这样一张老照片是对历史的见证,同样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曾经那样一段时光。 ![]() |